顯示具有 觀自在ヽ要悟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自在ヽ要悟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觀自在ヽ要悟空(小蔡)

觀自在ヽ要悟空

要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指人的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一切有形無形的物理世界包括人的身體以及各種物質的型態。「色蘊」即六根、五境及無表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人身上的各種功能,屬於物理的世界;「五境」色、聲、香、味、觸等知覺功能,無表色是不表現一外的主觀意識。 「色蘊」放掉了就不會有 苦受、樂受、捨受等「受蘊」,也就不會有思維執著貪癡等想要怎樣的 「想蘊」,也不會形成喜欲等 「行蘊」,更不會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帶來的長短好壞區別心的 「識蘊」。

華嚴經淨行品第一條中提到「本來無縛,何須解脫?自綁自心,放下無難,心無所住,常無染著,遠離取捨,柔軟無礙,不用離境,但要息心,無心無境,自在相隨,念彼觀音力,能為作依怙,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星雲大師曾說過「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觀照境界,你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黃老師提到孫悟空逃不過五指山,五指山就是五蘊皆空。孫悟空以為自己非常厲害,但卻逃不出色受ヽヽ想ヽ行ヽ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相就是中國講得無???對自己、對別人,對眾生、對眾法、對萬物都不執著,都能觀為空,了然於一切事物都是因緣際會而生,虛幻不實,變滅不常。功名利祿、物慾享受也只是空相。

靈放空,一切都回歸原始狀態,那就是自然。自然就都能自在,自然禪就是要自然、自在。自在就無罣礙、堅持、煩惱。所以信的是什麼宗教,不管你修的是什麼法門,不管是世間禪,還是出世間禪,一切都要放空、自在。正所謂「八風不動心,寧靜無煩惱」或所謂的「看破一切」。也就是不隨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種境緣,而有心境的變化。當我們不隨著利益、興衰、毀譽、稱讚、譏笑、苦樂而有內心充滿自在寧靜,沒有貪瞋癡的煩惱,我們就能解脫了。

除了「五蘊皆空」說法外,師父常說「要悟空」,但何為「空」?與「有」相對的是就是空,意即空無、空淨、沒有有。在內稱「空性」,在外稱「空相」。根據《大智度論》「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此乃「十二空」外,還有所謂「十空」的「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邊際空(無始空),本性空(性空)[12],無所行空[13],勝義空(第一義空),空空」,以及。「十六空」的「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初後空、無損盡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說法分類雖有不同,然大意都是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所有存在皆虛幻不實,也就是所謂的「無」、「無眾生」、「無壽命」。

有一位83歲佛光山的師姐問老師腦神經痛要吃什麼藥,黃老師叫她上山來練功就知道了,他上山來了,黃老師就問她有沒有在做早課,晚課,她說有,會的是金剛經黃老師說只要你放鬆站著,開始做早課和晚課。黃老師要她了解心經裡面的觀自在,要照見五蘊皆空,放鬆放空顏??耳鼻舌身意,顏耳鼻舌身香當你把這些全部放空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自救. 就像當初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突然悟道. 寫了心經。所以各位師姐就從咽喉食道氣管開始動了起來心裡默念著心經他以前因為喜歡喝冰水的差氣心又急,黃老師說他以前心急個性不好他說他念佛之後就開始改了但是那個像已經現了出來。從喉嚨練開之後,內臟就開始動了起來。他覺得早課就這麼殊勝。心經談的事心要放下,要無了,要空了,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就是身體,最難破處的就是我執太重。我執就是說我一定要這個樣子沒有放鬆沒有放下只要你放鬆就停不了了就開始練整套這一這一位師姐練了一天之後說,我找來練的話我就不用換膝蓋骨了。所以他在練後跌倒竟然沒有關係因為他的寒造成的他的偏頭痛,他懷疑為什麼其他師姐師兄在練功的時候放的是流行音樂而他卻要念心經,其實只要是能夠讓你放鬆的音樂都可以因為他是修行之人所以唸心經也無妨。 另外一位師姐金針他說他來了好幾次都沒有感覺,黃老師認為他是沒有放下,一切都是空相秋金美髮當董事長他兩個兒子的潛能也是經過師傅的質點之後開發的出來現在各擁一片天非常有成就很多人的個性習氣都非常的硬你改變就行不要自認為不行你的子的個性改變了心變柔軟了個性就變柔軟了

心空了心就放鬆、壓力自然就減少更平靜,不會不停擔心,了學習就更專注,減少放空。